阻抗是什麼?
阻抗(impedance),是在直流(DC,direct current)稱作「電阻」(resistance)的交流(AC,alternating current)版本,在電路中對抗電子流動,以 ohms 表示。阻抗(通常簡寫成 “Z”),除了直流電阻以外,還包含電容抗(capacitive reactance)與電感抗(inductive reactance)。電抗(reactance)隨著電路中信號的頻率變動,頻率降低電容抗增加,頻率增加電感抗遞增。因為這種隨著頻率變動的特性,阻抗無法像直流電阻一樣,直接用電錶就可以測得。
高阻抗與低阻抗麥克風有什麼不一樣?
回答這個問題要有一點歷史背景。高阻抗麥克風較低阻抗型的,能產生高一點的輸出電壓。直到現在,「消費」音響設備(小型 PA 系統,家庭與半專業錄音器材等)常常是為高阻抗麥克風設計的,因為它們的相當高輸出電平只需要小小的放大增益。低阻抗麥克風較低的輸出,讓器材製造商需在 mic 前級之前,加上輸入變壓器以提高信號強度,這大大提高了電路成本。因此,在專業錄音與廣播攝影棚外,很少見到低阻抗麥克風(low-Z mics)。
「高預算」的器材設備中,低阻抗線提供了幾個大大的好處。一個 high-Z mic 的高訊源阻抗(約10,000 ohm),加上 mic cable 的旁路容抗(capacitive shunt reactance),構成一個低通濾波器(low pass filter),漸進地砍掉高頻段。這種嚴峻的損耗主要來自於 cable 的長度與結構,Lo-Z mic 的低訊源阻抗(小於 200 ohm),則相對成比例地降低了高頻耗損。同樣重要的,高阻抗線的高負載阻抗(load impedance),對各種形式的干擾比低阻抗線來的敏感,特別是高頻雜訊與無線電波。這兩個高頻的不利因素,使 cable 長度一旦超過 15 – 20 呎,就會有問題產生。
平衡線的使用對低阻抗麥克風是不是最好?什麼是平衡線?
平衡線是最好的了,不過有時候為了利益會放棄信用,並不是真正的平衡線。平衡、非平衡、低阻抗與高阻抗都是各自獨立的特性。許多人錯誤地認為,凡是套上 3 pin XLR 接頭的,都是低阻抗,而且直接假設它就是平衡的;其他以 1/4 吋 phone 插頭連接兩設備的線,則都是高阻抗的。事實上,有一大堆機器的非平衡輸入與輸出是配備XLR 端子的,甚至還有更多低阻抗的線是裝上 phone 插頭的;醫療器材使用許多高阻抗、平衡線在感知器應用上;而大多數的 line - level 非平衡輸出,是非常低阻抗的。
電氣系統的電壓需要一個參考點。一般稱作 common 或者 ground,雖然它不一定真正連接到地(earth)。參考點始終維持「零電壓」,信號擺盪(swings)為正(在它之上)或負(在它之下)。這是所謂的非平衡結構。實際上,common 可能只是一條導線、印刷電路板上的一個痕跡或金屬基座 - 基本上任何可以導電的東西。理想上它是一個完全導體 - 也就是說它應該要沒有電阻或阻抗。一條連接兩個器材的 cable,它的遮蔽網就被當作信號 common 用。
當系統越趨龐大與複雜時,common(ground)導體的非完美導電性,不可避免地會引起一些問題。既然它是真實材料製作的,必然會有電阻存在,當電流流經它時,就會產生壓降(歐姆定律),意味著在它的兩端不可能是完美的「零電壓」。系統越大,訊源與負載間的距離越長,這個非平衡架構的效率就越差。
平衡線電壓的參考點並不是 common 或 ground。信號被有差別性(differentially)地加在一對導體上,信號彼此是對方的電氣「鏡像」(mirror images)- 它們的準位(level)相當,但是極性(polarity)相反。換句話說,當信號擺盪(swings)前進時,一導體對 common 來說是「負」 ,另一導體則是「正」。這些極性隨信號的頻率變動,總信號準位(level)是個別信號電壓之間的「差」(difference)。例如,如果一個導體 +5 V,另一個是 -5 V,信號準位(level)是 +5 V 減 -5 V,等於 10 V。如果因為某些因素,使兩導體同時皆為 +5 V,總準位則是 +5 V 減 +5 V,結果是 0 電壓。相當微妙!
兩導體的 guage 和線蕊應該要多大?
Cable 中的銅量多少,通常決定於要承載多少電流,或者它要承受多少張力強度而不會折斷。假設最壞的情況,在一個 line – level(+24 dBm)600 ohm 的電路中使用,流經其中的電流是可忽略的 13 milliamperes(這是千分之 13 安培),這樣一個電路的功率約 100 milliwatts,十分之一瓦。一個典型的 150 ohm 麥克風連接 1000 ohm 前級輸入,所產生的電流少於 10 microamperes1mhz to 70ghz any type antenna(百萬分之十安培),功率少於 1 microwatt。
以這樣來看,顯然並不需要太多的銅去搬動信號,除非它有非常長距離的要求。很多低阻抗麥克風 cable,使用 24 awg 導體有非常好的表現,而大部分的多導體「snake」cable,使用 24 awg(7 x 32 awg)導體。個別導體有越多銅蕊(strands)組成,意味著有比較長的使用壽命與柔軟性。歌手使用手持式麥克風,常常會讓 cable 陷入數小時的用力拖拉、扭絞、緊扯和其他虐待的情境中,這些情形導致較粗銅蕊和較大 guage 的需求,有時候 18 或 20 awg。然而聲音效果可能就要與使用較大導體之間有點妥協了。
(相簿點圖看大圖)
兩導體為什麼要緊繞一起呢?
就像先前解釋過的,平衡線的干擾抵銷 common – mode rejection,是以兩導體上引起均等的雜訊干擾為前提。將兩導體緊密絞繞在一起,之間距離減至最低,有助於接收到一致的外部雜訊,增進此線的 common – mode rejection ratio(CMRR)。
對外在游離的電磁波而言,兩導體也會形成一個「迴圈天線」(loop antenna)。兩導體距離越遠,「天線」變得越大,能夠撿拾到的雜訊就越多,來自像變壓器、日光燈、舞台燈光 AC 電源線等干擾源。 Cable 的迴圈面積變小,可以減少這類干擾引起的哼聲和嗡嗡聲,而 cable 的遮蔽網對這些幾乎是完全起不了抵抗作用的。
「絞繞」(twist)之間的距離稱作絞線對的「lay」。把「lay」縮短(增加「絞繞」的數量),可以增進它的 common – mode rejection,同時也改善線的彈性。典型麥克風 cable,絞線對的「lay」一般大約 3/4 吋到 1-1/2 吋。生產同樣長度的線,要縮短絞線對的「lay」,會用到更多的導線和機器作業時間,理所當然會增加 cable 的成本。
什麼是「star - quad」cable?
這種四導體遮蔽結構,把它看成「兩對絞線對互相絞繞在一起」是最好的想像了。以四個較小導體取代兩個較大的導體,會讓 cable 的迴圈面積大幅減小,增加對電磁干擾(EMI)的抵抗達 20 dB。因為這樣,使麥克風和平衡線用的「star - quad」cable,在電視製作的場合大受歡迎,那裡什麼沒有,大量的燈光、攝影器材電源 cable,到處圍繞開機作業著。
(相簿點圖看大圖)
「Star – quad」 真的比較好聲嗎?
當用在低阻抗麥克風時,「star – quad 」結構大量降低了 cable 的電感抗(inductive reactance)。電感(值)(inductance)在先前討論阻抗(impedance)時有提到過。電感(器)(inductor)可以看成,一個阻值會隨頻率增加而增加的電阻。因此,串連電感(series inductance)有低通濾波的特性(low – pass filter),漸進地衰減掉高頻。而並聯電容(parallel capacitance) - 高阻抗樂器 cable 高頻響應的敵人,在低阻抗的應用裡是微不足道的,串連電感(series inductance,以 microHenries or μH 表示)可就不是這樣了。
圓形導體的電感,與它的直徑或大小沒有關係,與它的長度也沒有正比例的關聯。並聯電感就像並聯電阻一樣:兩個大小相同的電感並聯,電感值不會加倍,而是減半。在 cable 的構成中,用兩個 25 awg 導體並聯,取代 22 awg絞線對的其中一個導體,結果兩者的 DC 電阻會一樣,不過前者的電感值會(大約)減半。這會使高頻表現獲得改善:變得比較清澈,不需要使用等化器來獲得 high – end 效果。
同樣重要的是集膚效應(skin sffect),一種現象:圓形導體在高頻時,電流會比較集中在導體表面流動,幾乎像是變成一個中空的管子。這會使得導體高頻時表面電阻增加,也會帶來顯著的相位偏移(phase shift)。
(相簿點圖看大圖)
什麼是相位偏移(phase shift)?
相位偏移(phase shift)是一個名詞,以時間描述兩個信號的位移情形。當我們要描述平衡線兩邊的極性相反時,可以說它們彼此有 180 度相位差(180 degrees out of phase)。每當一個交流波形完成一次 cycle,從零到正波峰、到零、到負的峰值、再回到零,它走了 360 度(就好像一個圓一樣)。一個簡單的 1 kHz(每秒 1000 個 cycle)正弦波,花一毫秒走完一圈 360 度。如果我們說它的起點是零,1/4 毫秒後會走到正的峰值,另一個 1/4 毫秒會穿越零,再往下 1/4 毫秒到達負的峰值,當第四個 1/4 毫秒過完時,回到零。因此,每四分之一毫秒等於 90 度的相位差。
當兩個相同信號彼此同相(in phase)時,它們同時跨越零點和峰值,兩者相加會使信號振幅(amplitude)加倍。如果相位落差 180 度,兩者相加會使信號互相抵銷。
這種特性在簡單正弦波上非常明確。正弦波只包含一個簡單的基礎頻率(fundamental frequency),沒有諧波(harmonics)。諧波(harmonics)是基礎頻率的複合物,也是複雜波形組成的元素。一個絕佳的複雜波形例子叫做「音樂」。同樣一個 middle C 音符,鋼琴彈起來的聲音與長笛演奏出來的不同,原因就在兩種樂器產生的波形不同。
當複雜波形行經 cable 時,最理想的是,進入與離開 cable 的振幅與相位關係,始終維持不變。一旦相位偏移(phase shift)改變了這些關係 – 例如,當較上層原來定義「撥」弦的諧波,有點落後於構成該音符「主體」(body)的基礎頻率時 – 一種細微的「模糊」開始產生,音樂「立即」與「真實」的感覺就被削弱了。
如何減少相位偏移呢?
集膚效應(skin effect)引起的相位延遲(lag)是:每 skin depth 1 弧度(radian,約 57.3 度)。在一個特定頻率,不管直徑是很大還是很小,導體的有效 skin depth 都是一樣的。例如,20 kHz 銅導體的 skin depth 大約 .020 吋,而 18 awg 的導體直徑大約 .040 吋。這表示從 DC 到 20 kHz 的頻段,導體橫切面的全部面積區域都被充分利用到。因為 skin depth(.020 吋)沒有比導體半徑小,絕不會有大於 1 radian 的相位偏移出現。
簡單說,star – quad cable 似乎提供了較低的電感和較少的相位偏移,兩者都是直接影響高頻複雜波形「清晰」、「凝聚」表現的重要因素。先天優越的噪音排斥特性,也減少了交互調變失真(intermodulation distortion),一種非常令人討厭的東西,因為它會產生與基礎頻率完全不諧調的「side - tone」。儘管改善效果不像換麥克風來的戲劇性,卻似乎有越來越多的音響專家跑去擁抱 star – quad 結構的聲學優勢了。
(相簿點圖看大圖)
絕緣是怎麼做的?會不會影響聲音?
即使 cable 電容在高阻抗應用中很少被考慮進去,低 loss 、高品質(低介電常數 low dielectric constant)的絕緣材料像聚乙烯(polyethylene),聚丙烯(polyepropylene)還是很受歡迎的,特別是長距離 cable 的使用。為了想要維持 cable 直徑大約在 1/4 吋,典型兩導體麥克風 cable 的絕緣厚度(insulation thickness),約 .020 吋左右,是同軸型樂器 cable 的一半。也因為很薄,焊接的時候需要良好的溫度控制以避免被融化掉。遇到超薄(.010 吋)應用,cross – link polyethylene 絕緣有時候會被用上,「cross – link」的處理(類似製造熱縮套管),大大減少了焊接時,絕緣被融化與收縮的問題。
為什麼有些 cable 會有線狀填充物與導體一起絞繞?
填充物使用的主要目的是讓 cable 中心保持圓滾飽滿,減少完成後在裡面迴旋的狀況。絞線對不是圓的,如果沒有填充物,會有波浪起伏的外觀,除非加上很厚的被覆(jacket),這又會嚴重影響彈性,剝線也困難。在永久性的安裝中,各種薄被覆的絞線對在導管裡拉線施工,是很好的迴旋例子。這些 cable 以經濟性為優先考量,它不需要圓滾飽滿,只要柔軟、彈性、好收尾和便宜就好。
填充物也有助於維持 cable 的形狀和增加強度,能夠允許一些拉扯、扭轉、壓迫,由填充物協助吸收,而非僅是讓導體和遮蔽網來承受。有些用在領夾式麥克風的特殊微型 cable,中心由銅導體與綜合纖維一起絞繞,直徑小於 1/8 吋卻非常的強韌。(不過很不幸地非常難收尾,因為必須要在可焊的銅蕊中,挑出不可焊的纖維。)
為什麼低阻抗 cable 不需要像高阻抗 cable 一樣的靜電遮蔽?
同軸 cable 上使用的降噪半導電膠帶纏繞,或者導電性 PVC 層,目的都在洩掉因遮蔽網與導體絕緣層摩擦而產生的靜電。當訊源阻抗很高,在彎曲或操作 cable 時,這些靜電荷聽起來像脆裂的噪音。低訊源阻抗對這種靜電的產生有阻尼作用,會降低它的噪音。
還有一些 cable 使用導電性的紡織或塑膠遮蔽,以達到 100% 覆蓋率,再以一條銅導體或低覆蓋率的銅編織網加上洩流,方便收尾製作和較低的 DC 電阻。不過這種結構非常柔軟,遮蔽效率隨著頻率的遞增也更形吃力,因為導電率低,10 kHz 以上,遮蔽效果就非常有限了。
有遮蔽、低阻抗 cable 有什麼要特別注意的嗎?
低阻抗麥克風 cable 的遮蔽所用的方法,基本上與樂器同軸 cable 一樣。銅網編織大致提供了最好的高頻遮蔽表現,也防範了無線電波干擾(RFI)。這是因為銅編織網有非常高的導電性、低電感和自我短路的結構。最大的缺點是經濟性,製造成本最貴,也最難完成組裝。
螺旋纏繞的遮蔽方式(spiral – wrapped,serve),天生具有電感性,把它拉長看,就類似一個導體線圈。這會危及高頻遮蔽效果,當有 100 kHz 以上的遮蔽需求時,不建議使用。Serve 遮蔽並不很貴,容易組裝,是中等品質 cable 受歡迎的選擇。
箔片式遮蔽(foil shielded)cable 在永久性的安裝工事,和攜帶式多 pair 導體的「snake」cable 中,被大量使用。超低成本、輕量、纖細輪廓,使 foil 遮蔽 cable 在牽涉到管中拉線的應用場合,顯得格外好用。這些 case,導管(如果是金屬的而且適當接地)可以在常用的薄麥拉 / 鋁箔遮蔽之外,大大提高 EMI、RMI 防護性能。Foil 遮蔽的 100% 覆蓋率,原本是對無線電防範最大的好處,卻因為洩流(drain)銅導體線圈的電感性,有點妥協了。
Foil / drain 結構遮蔽的低導電性妨礙了低頻表現。在不斷重複彎折盤繞的應用場合,硬化掉的麥拉會開始掉落它的鋁質顆粒,讓遮蔽網出現縫隙開口。在多 pair cable 中會是一個特別的問題,當遮蔽損壞時,會導致 channel 間的串音,以及撿拾無線電波噪音干擾等的問題。